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文摘

目录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的类别及其意义 (陈小红 吴勤学 刘训荃)

CD44在某些皮肤肿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李远宏 何春涤 陈洪铎)

非侵袭性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的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邓列华1 罗育武1 1

神经酰胺诱导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孙令 赵晔)

国内首见草本枝孢所致暗色丝孢霉病1 (赵薇1 匡湘宗1 李鸿国1 李若瑜2 王晓红2 王端礼2)

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12 (李秉煦 吴慧珍 卢中秋 蔡剑锋)

250例阴茎系带旁丘疹的观察 (苏敬泽1 范敏2 席丽艳3)

深圳市1983~1999年梅毒流行动态分析 (洪福昌1 周华1 曾序春1 罗斌1 董时富2 陈青山2)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的类别及其意义

陈小红  吴勤学  刘训荃

[摘要]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β-溶血性链球菌抗体的类别及其意义。方法:ELISA法测定各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中抗β-溶血性链球菌相应的抗体IgGIgMIgA结果: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不同水平的抗β-溶血性链球菌之相应的IgGIgMIgA类抗体;与正常对照相比,IgM类抗体各型银屑病均高于正常对照,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各型之间的比较,点滴状和斑块状银屑病与其余型别不同,IgG类抗体占优势。结论: 在各型银屑病中虽然抗β-溶血性链球菌各类别抗体水平不同,但趋势一致,特别是IgM类抗体的检测提示此微生物在银屑病病因的可能一致性,其中以点滴状银屑病为一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  银屑病;溶血性链球菌;免疫球蛋白                                

 

CD44在某些皮肤肿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李远宏  何春涤  陈洪铎

[摘要]目的:探讨CD44在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结果:在鳞癌和基癌中,癌巢距表皮越近,CD44的表达越强;反之,CD44S的表达越弱。在痣细胞痣和恶性黑素瘤(恶黑)标本中,CD44标准型(CD44S)均表达。在其它皮肤肿瘤中,CD44的表达同正常皮肤。结论:在鳞癌和基癌中,CD44的表达与癌巢距表皮的远近有关。CD44的表达与痣细胞的良性或恶性无关。

[关键词] CD44SCD44标准型);CD44VCD44变异型)

返回页首

 

非侵袭性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的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邓列华1  罗育武1    1    1  钟雪云2  何兆辉3    1

[摘要]目的:研究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non-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noma,NIBCC)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noma,IBCC)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tumoral microvascular density,TMVD,并探讨两者在BCC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4BCC石蜡标本组织(17例非侵袭性,17例侵袭性)中的VEGFVon-Willebrand因子表达。结果:NIBCCIBCC中,VEGF的表达水平中度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9;IBCCTMVD高于NIBCCP=0.019);两者的TMVDVEGF呈正相关(rs1=0.667p=0.003rs2=0.582p=0.014)。结论:本实验中VEGF尚不能做为衡量BCC恶性度的指标。TMVD是衡量BCC侵袭性的较好指标之一。[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肿瘤微血管密度

 

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测及其在梅毒中的临床意义

林霖霖  吴慧珍  陈云琴  林向阳

[摘要]目的:探讨SIL-2R在梅毒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抗体夹心法测定75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SIL-2R水平、RPR滴度变化及其与各期梅毒临床之间关系。结果:所有梅毒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二期和潜伏期都高于一期(p<0.001,二期与潜伏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各期梅毒RPR滴度下降,SIL-2R水平也显著下降(p<0.001),二期,潜伏期梅毒血清SIL-2R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同一病例作连续SIL-2R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  梅毒;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返回页首

 

神经酰胺诱导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酰胺对无血清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两种神经酰胺(C2C6),分别添加于无血清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液中,并在添加后0361224 h分别回收总RNA,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特异性标记:TgaselIVLKRT1KRT10mRNA表达情况。结果神经酰胺添加后,C2-神经酰胺对Tgasel  mRNAIVL  mRNA表达在12小时均明显上升,在24 小时分别升高达阴性对照的5.7倍和5.2倍;但C2-神经酰胺对KRT1 mRNAKRT10T mRNA表达升高不明显。C6-神经酰胺对 TGasel mRNAIVL mRNA表达大致与C2-神经酰胺相似,只是24小时表达比C2-神经酰胺降低,分别为阴性对照的3.3倍和3.5倍;但C6-神经酰胺对KRT1 mRNAKRT10 mRNA表达显著高于C2-神经酰胺,24小时分别高达5.4倍和10倍。结论:神经酰胺能明显升高无血清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对分化特异性标记蛋白mRNA 的表达,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

[关键词]  神经酰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转谷氨酰胺酶1;膜被蛋白;角蛋白

返回页首  

国内首见草本枝孢所致暗色丝孢霉病1

1  匡湘宗1  李鸿国1  李若瑜2  王晓红2  王端礼2

 [摘要]目的:报告1例国内首见的草本枝孢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方法:取患者皮肤分泌物及活检组织部分行组织病理,部分做真菌培养。结果:组织切片PAS染色,肉芽肿组织内有多数巨细胞,细胞内有多数棕色薄壁真菌细胞。培养多次为同一黑色真菌生长。CMA玻片培养,25 16天,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淡棕色,光滑,长约200μm宽约5μm。产生分枝向顶性分生孢子。结论:经美国CDC专家鉴定为草本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 link ex Gray.

[关键词] 草本枝孢;暗色丝孢霉病

返回页首

 

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12

李秉煦  吴慧珍  卢中秋  蔡剑锋

[摘要]目的:报道12例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方法:总结1995~2000年间的12例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0~67岁,平均48.6岁。6例有肝硬变史。好发盛夏、初秋,起病急。初发症状为双下肢红肿、疼痛、大疱、血疱。疱液培养发现表皮葡萄球菌1例,弧菌2例。皮损活检:局灶性棘细胞松解,真皮胶原凝固性坏死,血管内皮坏死、脱落,血管壁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组织内出血明显,可见嗜中性细胞浸润。真皮内可见众多散在分布的淡嗜伊红的近圆点状微生物。透射电镜观察:真皮细胞内外见众多散在分布的弧形微生物可见细菌鞭毛。1例痊愈,3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1例死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颅内出血,7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时间最短在发病后5天,最长10天,平均6.3天。结论:1)接触海水或生食贝壳类海鲜往往是赞成感染的先决条件;(2)肝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病易引起创伤弧菌感染;(3)常规培养致病菌发现率不高;(4)双下肢出血性水肿是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特征性病变之一;(5)皮损病理改变;表皮细胞灶性松解,表皮下水疱真皮水肿、胶原纤维变性环死,明显的血管炎改变、血管栓塞,真皮内可见细菌。(6)早期用抗菌素的治疗是关键,清创可改善病人预后;(7)本病病死率较高,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关键词]  创伤弧菌;感染;休克

返回页首

250例阴茎系带旁丘疹的观察

苏敬泽1    2  席丽艳3

[摘要]目的:确定阴茎系带旁丘疹的独立性及非性病性。方法:应用临床观察、临床试验、多种病原性检测、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及电镜检查等方法。结果:本病好发于青、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阴茎系带旁皮色或淡黄白色粟粒大小的丘疹。组织学改变符合软纤维瘤病,其他各种病原调查阴性,更未检到任何相关性病病原体。结论:本病为一独立的疾病,可能为一反祖现象。据其临床形态及病理特征,建议命名为阴茎带旁丘疹。

[关键词]  阴茎系带丘疹;阴茎珍珠状丘疹;软纤维瘤;尖锐湿疣

 

深圳市1983—1999年梅毒流行动态分析

洪福昌1    1  曾序春1    1  董时富2  陈青山2  

[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1983~1999年间梅毒流行传播的动态趋势特征。方法:收集1983~1999年深圳市性病监测系统的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1983~1994年期间,深圳市梅毒发病率低于1.35/10万,呈散发状态,从1995年开始以每年平均1.97倍的速度增长,直到1999年的最高水平(66.19/10万);(2)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18.61/10万)略高于男性(18.53/10万);(3)以性活跃人群(20~40岁)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为高,20~30岁年龄组梅毒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5.39/10万,30~40岁年龄组为31.79/10万;(41996~1999年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快速增长;(5)梅毒报告病例中,中学文化程度者占77.39%;工人、无业者、干部、供销人员、饮服人员及个体业者6类人群占总构成的86.81%;外来人员占43.65%;未婚者占48.37%;非婚性接触传染占74.76%。二期梅毒占57.29%,一期梅毒占37.65%结论:梅毒流行已成为深圳市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梅毒的控制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梅毒;流行病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