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文摘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翁小满1
陈书媛2
龙恒3等)
微量法检测致病性外瓶霉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孙志坚1
李东明2
李若瑜2等)
高危人群阴道念珠菌带菌情况及抗真菌药物药敏分析(张锡宝1 李 季1 李 平1 费 实1 丘成文2 曹文苓1 )
452例妇女外阴瘙痒病因调查分析(于美玲 李中伟 周盛基 程焕明 彭玉臣)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检测(尹光文
于建斌
贺付成
何秋波
傅世珍)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仇 宁 陈志强 蔡秀玲 陈 晓 王峰来 陶松宁)
317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冯曼君
刘鸿伟
李
彦
张书岭
朱
钵)
吴
艳
朱学骏
[摘要]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研究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基底膜带分子。方法:分析7个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疱的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表现。结果:电镜检查1例为基底膜透明板裂隙,即JEB,其余6例为基底膜下裂隙,即DEB。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此例JEB是BPAG2缺陷,结合临床资料诊断为泛发型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generalized atrophic benign EB,GABEB),这是我国首例报告;6例DEB患者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辅助诊断DDEB和RDEB。结论: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疾病,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对于分型和明确诊断是必需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还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基因诊断。
[关键词]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底膜带分子;电镜;免疫荧光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
翁小满1
陈书媛2
龙恒3
杨荣德3
胡廷云3
冉顺鹏3
张长淮2
李桓英1
[摘要] 目的: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采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1单克隆抗体、S-100蛋白染色。结果:(1)连续切片的抗酸染色和PGL抗原检测可提高对早期皮损内抗酸菌(AFB)及PGL抗原的发现率。AFB 及PGL抗原多分布在真皮浅层、神经内/或神经束膜及周围血管浸润的组织细胞中;(2)10例PGL抗原阳性的单个皮损麻风,7例AFB阳性。其中5例神经内有AFB,6例神经内有PGL抗原,4例神经内AFB及PGL抗原均阳性;(3)经S-100蛋白染色显示,未定类皮损组织学的非特异性炎性浸润,多是以淋巴细胞为主、有选择性的皮神经分支的炎性浸润,60%具有特异性神经病变;(4)除皮损数不清的3例外,单个皮损的确诊率为41.6%(10/24)。随着皮损数的增加,病理确诊率也增高;两块皮损和3块以上的确诊率分别为66.6%(6/9)和88.8%(8/9)。结论:PGL-1、S-100蛋白免疫染色,可提高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关键词] 早期麻风病:免疫组化技术;PGL-1抗原;S-100蛋白。
孙志坚1
李东明2
李若瑜2
万 哲2
王晓红2
王端礼2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法检测致病性外瓶霉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由外瓶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M-27A方案(1997)检测7种66株外瓶霉最小抑菌浓度(MIC),其中皮炎外瓶霉(E.d)19株、甄氏外瓶霉(E.j)18株、棘状外瓶霉(E.sp)12株、丛梗孢外瓶霉(E.m)13株、威尼克外瓶霉(E.w)2株、鲑鱼外瓶霉(E.sa)1株、嗜鱼外瓶霉(E.p)1株,菌悬液终浓度(0.5~2.5)×10
3CFU/ml,孵育温度27℃,培养时间5~7天。分别应用RPMI-1640和SDB培养基比较其MIC值的差异。结果:特比萘芬对66株外瓶霉的MIC范围为0.004~0.5μg/ml小于0.125μg/ml的菌株有58株,占87.9%,MIC50分别为E.d 0.03μg/ml,E.sp0.093μg/ml,E.j 0.03μg/ml。E.m0.03μg/ml,E.w0.012μg/ml。应用RPMI-1640和SDB培养基时MIC值具有一致性。结论:经过改良的M-27A方案可以用于特比萘芬对外瓶霉的药敏实验。致病性外瓶霉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较高,由该类菌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可用特比萘芬治疗。
[关键词] 外瓶霉:MIC;特比萘芬
张锡宝1
李 季1
李 平1 费 实1
丘成文2
曹文苓1
[摘要] 目的:为了解性病高危人群酵母菌的带菌情况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167例特殊职业的性病高危女性人群进行了阴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检测,对分离出的临床菌株进行了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性病高危女性人群阴道念珠菌带菌率为12.1%,优势主要菌株仍以白念珠菌为主。结论:伊曲康唑、氟康唑、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药物敏感性显示,前4种均属高度敏感,后4种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中度敏感及耐药。
[关键词] 念珠菌;高危人群;药敏
452例妇女外阴瘙痒病因调查分析
于美玲
李中伟
周盛基
程焕明
彭玉臣
[摘要] 目的:对皮肤性病科门诊妇女外阴瘙痒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分析。方法:对以外阴瘙痒为主诉的妇女患者进行皮肤性病科临床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胺试验及念珠菌、滴虫和线索细胞检查;取宫颈分泌物作淋球菌、解脲支原体培养和沙眼衣原体荧光抗原检查;可疑部位取材作HSV和HPV检测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在452例入选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非淋菌性宫颈炎和细菌性阴道病分别占25.44%、20.79%和13.50%,外阴湿疹、滴虫性阴道炎和外阴瘙痒症也较多见。结论:与性传播因素有关的病原体感染及外阴湿疹和瘙痒等是皮肤性病科就诊妇女外阴瘙痒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外阴瘙痒;阴道炎;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检测
尹光文
于建斌
贺付成
何秋波
傅世珍
[摘要] 目的:为研究尖锐湿疣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分别对36例尖锐湿疣(CA)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C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其外周血中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血清IL-2水平降低(p<0.05。结论:C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此可能是CA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为免疫疗法治疗CA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尖锐湿疣;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2
仇
宁
陈志强
蔡秀玲
陈 晓
王峰来
陶松宁
[摘要]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和95例其它皮肤病患者的HBV血清学标记。结果:SLE患者HBV感染善与其它皮肤病患者相似。结论:SLE与HBV感染无明显关系,HBV阳性的SLE患者与HBV阴性患者的临床体征、免疫学指标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病毒
冯曼君
刘鸿伟
李 彦
张书岭
朱 钵
[摘要]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接触性病因及发生规律。方法:用辨敏牌标准筛选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患者做斑贴试验。结果:317例患者中阳性者218例,阳性率68.77%,其中湿疹、皮炎、荨麻疹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痤疮、丘疹性荨麻疹、唇部色素沉着亦有阳性结果。结论:斑贴试验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有确定的指导、防治意义,对某些不典型的皮肤病,如寻常痤疮、丘疹性荨麻疹、唇部色素沉着等应做斑试,以排除接触过敏的可能。
[关键词]斑贴试验;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